说历史的女人——第62期
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人被尊称为“公”,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位非周公、关公和包公莫属。尽管在民间流传的周公故事相对较少,关公和包公的事迹却非常丰富,尤其以包公最为显赫。他不仅在《三侠五义》和《包公案》等古典小说中频繁登场,还是评书、剧本以及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,甚至在民间的神话传说中也占据一席之地,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深远影响。
包公之所以被大众喜爱,主要是由于古人心中对于“清官”的高度推崇。在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,百姓深知,只有秉公执法的清官才能净化社会,减少恶人,从而带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。而包公便是这一形象的象征,因此被奉为“神明”般的存在。
时至今日,许多经典的清官断案故事都由包公来担当,这种现象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。正如胡适所说:“包拯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,许多奇案都成了他的代名词”。但为何包公能承载如此众多的传奇故事?这其中有着历史的深刻背景。包公不仅是史上罕见的公正无私、勇敢无畏的清官,还因此获得了不凡的声望。
展开剩余82%一、怒怼皇帝
包拯,字希仁,出生于公元999年,祖籍安徽庐州(今合肥),他的一生恰逢北宋最为清明的时代,尤其是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。包拯比仁宗年长11岁,并且比仁宗早逝,两人几乎在同一时代走完人生历程。可以说,宋仁宗在政治上的成就与包拯的辅佐密不可分,而包拯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,正是依托仁宗的支持与宽容才得以崭露头角。
包拯与仁宗的关系类似于唐代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,他们君臣之间不仅常常发生激烈争执,反而在这些争斗中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政治问题,甚至展现了封建专制下罕见的“民主精神”。相比魏征,包公的锋芒更为明显,因为他敢于在朝堂上直接与皇帝辩论,甚至有过“口水四溅”的场面,赵祯虽然脸上被喷了一脸,却不敢生气。这一切都与仁宗的宽容性格密不可分。如果是武将出身、脾气刚烈的唐太宗,恐怕包拯早就丢了脑袋。
其中最著名的争执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(1050年)。当时,深得仁宗宠爱的张贵妃希望皇帝为她的伯父张尧佐升职为节度使,但包拯坚决反对,认为张尧佐不仅无法胜任这一职位,且曾因贪污腐败被免职。包拯与朝中谏官联合,强烈要求皇帝撤回对张尧佐的任命,甚至直接与仁宗争辩。包拯愤怒的言辞让仁宗无法辩驳,最终皇帝在压力下妥协,决定只给予张尧佐较低的职位。这场争执的激烈程度,甚至让仁宗在朝中显得有些无奈和屈服。
除此之外,包拯还有过数次与当时的转运使王逵的公开对峙。王逵因横征暴敛、巧立名目,民怨四起,但因他与宰相等权贵的关系深厚,朝廷一时难以制止。然而包拯毫不妥协,连续六次上书弹劾王逵,直至第七次终于激怒了仁宗,最终王逵被罢免。这些事例证明了包拯刚直不阿、敢于为百姓利益斗争的精神。
然而,正因为包拯过于刚直,他也树敌无数。史料记载,因他弹劾的官员多达60余人,其中不少人被降职甚至罢免。因此,包拯去世后,是否会有人毁掉他的墓地,成了民间的一个传说。幸运的是,包公的墓地至今未遭大规模破坏,民间对于他的尊敬,甚至连盗墓者也不敢轻易触碰。
二、盗亦有道
包拯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,他的一生是清廉正直的象征。包拯于1062年7月3日去世,享年63岁。死讯传出时,京师的百姓无不感到震惊与悲痛。仁宗皇帝深感丧失,特意停止朝政,亲自前往吊唁。包拯去世时,留下了一个年仅五岁的儿子包綖,另外一位已去世的长子包繶也为他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包拯的葬礼当日,庐州的百姓纷纷前来送行,而包公的女婿文彦博之子、时任国子监主簿的文效被朝廷任命为包拯丧事的主办人。为了避免任何潜在的威胁,包家采取了周密的措施保护包公的墓地。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,文效安排了21口棺材同时从七座城门抬出,目的是迷惑那些可能有心捣乱的人。然而,这一做法也被一些历史学者质疑,认为包公生前并未积攒如此财富。
虽然这21口棺材的数量有些夸张,但包公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不容置疑,连盗墓贼也心存敬畏。据说,盗墓界在得知包公去世后,立下了一个规矩——不准盗包公的墓。盗墓者虽然不为善,但他们对于包拯的高尚品质心存敬意,认为盗取包公墓会受到天谴,因此无一人敢触犯。
然而,令人痛惜的是,包公的墓还是被盗了。
三、被盗之谜
1973年,安徽合肥在建设石灰窑时,不幸破坏了包公的墓地。为了保护墓地,合肥市文化局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。起初,考古队认为包公的墓只是一个疑冢,并未能确认确切的埋葬位置。经过一番挖掘,他们意外发现了金丝楠木棺材以及刻有“孝肃包公墓铭”的墓志铭,确证了这就是包公的遗址。
但在墓中,他们发现了奇怪的情况:墓室较小且没有夫人董氏的遗骨。经过进一步分析,专家推测,包公的遗骨可能是在金兵南侵时被盗掘的。金兵掠夺过包公墓后,将遗骨迁至其他地点,最终这些遗骨被转移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。
虽然包公墓的发掘揭示了包公的存在,但关于墓葬原貌和盗墓事件的许多谜团仍未解开。包公的遗骨,甚至在多次发掘之后依然没有完全找到。直到1973年,部分遗骨被送至北京进行鉴定,才成为包公最后的遗存。
这场历史谜案的最终结局,也许永远没有答案,然而包公的清廉与正直仍将在千古之后继续被传颂。
(文/说历史的女人·濯雪)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