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正是张学良将军的真实模样,不是由演员扮演的,绝对是真家伙。
开头的话
张学良将军的人生历程就像一面镜子,反映了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温情。这不仅是一个传奇故事,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。照片里,他的眼神不仅展现了岁月的痕迹,还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思。
54年软禁他,以坚毅和爱国情怀,书写了不屈不挠的华章。他的一生,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对我们的启示:面对困难,我们如何坚守信念,续写辉煌?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在1901年6月3日,一场突然的袭击让张作霖一家陷入了生死逃亡。他们急匆匆向八角台方向撤离时,赵春桂在颠簸的马车上迎来了家中的第一个男孩——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张学良。
张作霖那时候还只是个小团练头目,地位并不起眼。但他脑子灵活,办法多,懂得用利益拉拢人。靠着这一套,他在错综复杂的东北一步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1919年,长春的守将孟恩远失势退场,张作霖立刻把信得过的部下放在黑龙江和吉林的督军位置上,这样东北的霸主地位就稳了。张学良,这个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成长的青年,18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东北的权贵继承人了。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,似乎天生就是为了享受人生的巅峰而来的。
这位被称为“天之骄子”的东北少帅,在后来的日子里,为了纠正一个过去的错误,花费了一生的精力。
1916年,张学良只有15岁,就被父亲安排与于凤至结婚。这不仅仅是两家门当户对的联姻,更是张作霖希望儿子能够早日成熟稳重。虽然张作霖自己在情场上也很有经验,但作为家族的核心继承人,他深知放纵可能会给未来带来风险,所以希望张学良能够避免同样的道路。
张学良在1920年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,很快就成为军界的一颗新星。他天资聪颖,但年轻时也爱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,经常去各种热闹的地方。他曾说过:“我这辈子,交往过的女伴有11个。”这句话不仅显示了他的风流,也证明了他当时很有魅力。作为东北军阀的儿子,他的感情生活自然丰富多彩。
特别是他前妻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赵一荻,在他生命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。于凤至出身名门,比张学良大几岁,她气质优雅,文静脱俗。
在1920年的春天,东北的权势巨头张作霖在黑龙江的一个县城买下了一片地,面积达400公顷。他和日本的商界领袖一起成立了中日兴发公司,专门经营东北地区的粮食和特产,很快成为张家经济的重要支柱。
1928年,张作霖被日本人暗杀后,张学良感到非常痛心,决定不再与日本人有任何生意上的往来。他宁愿放弃家族的经济利益,也要与日本人保持距离。这一举动赢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。
张学良继承家业后,展现出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性格。他并不热衷于追求财富,而是更关注东北三省的整体经济状况,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增减。他的收入主要来自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年薪,以及父亲留下的遗产。在管理东北政权时,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族谋取私利。张作霖留下的产业在他手里逐渐被放任,不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。
1929年春天,日本海军在中国大连港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舰队演习,展示其强大的海上实力。张学良察觉到日本此举暗含挑衅意味,于是没有亲自出面,而是让自己的四弟张学思和年仅12岁的儿子张闾咰代表自己前往。
在大连,张学思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日本海军的强大,特别是那令人惊叹的潜水母舰。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,激发了他日后加入海军、指挥舰队反击侵略者的强烈愿望。回到家里后,他把房间布置成了一个小指挥中心,经常沉浸在模拟海上战役的世界里。
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,张学良虽然控制着东北和华北的军队,但他很少为自己积累财富。1931年秋天,发生了九一八事变,东北三省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动荡。受到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的影响,张学良做出了让人惋惜的决定,命令东北军不对入侵的日军进行抵抗。随着日军步步推进,东北军很快失去了防线,大片土地迅速被占领。
这一切让张学良感到非常内疚,他一直想着要夺回失地。但蒋介石却有不同的打算,他要求张学良去陕北,去对付那边的红军。这个命令让张学良感到非常痛苦。就在这时,红军已经举起了“停战抗日”的旗帜,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对抗外敌。
蒋介石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,认为应该先解决国内的问题再对外。他对东北发生的事情置若罔闻,继续指挥军队攻打红军。这时,在陕西的西北军首领杨虎城找到了张学良,两人意见一致。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做法感到不满,甚至提出可以用强硬手段让国民政府改变策略,共同对抗日本的威胁。
起初,张学良有些犹豫。但当他看到蒋介石对抗日人士的冷酷无情,还有他在镇压和平请愿的学生时,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和杨虎城联手。趁着蒋介石到西安的机会,杨虎城命令手下封锁了主要道路,而张学良则派出精锐部队直奔华清池,成功将蒋介石扣押。这一震撼行动很快传遍国内外,成为历史上的一大奇观。
在共产党的帮助下,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了联合抗日的建议。面对张学良的坚持和各方面的压力,蒋介石最终同意了,抗日统一战线就这样成立了,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。虽然西安事变促成了全面抗日的局面,但张学良和杨虎城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个人损失,面对着未知的命运。
在一个寒冷的1936年冬夜,张学良和杨虎城悄悄聚集了他们最信任的军官,举行了一场重要的秘密会议。他们计划在蒋介石还不知情的情况下采取行动,因为已经决定要采取特别手段,回应全国民众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强烈要求。
在一个紧张的晚上,东北军的将领们围坐在张学良身边,等待他的命令。少帅冷静地向大家说明了他的计划——利用军事劝谏的方式,逼迫蒋介石改变政策,全力抗日。
经过一会儿紧张的讨论,大家都同意了张学良的计划。在那一刻,他们的决心和信念达到了顶点。同样,在杨虎城的指挥下,十七路军的军官们也在为一场风暴的到来做准备。1936年12月12日凌晨,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悄悄包围了华清池,准备执行他们的大胆计划。
蒋介石在东北军快要到达的时候,想逃跑,但在跳窗户时不小心受伤了,最后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抓住了。与此同时,杨虎城的手下也在行动,成功控制了国民党的重要军事和政治领导人,防止了机密信息泄露。
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重要电报,号召停止内部争斗,共同对抗外敌。西安事变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。支持美国的宋美龄和宋子文四处活动,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化解危机,确保蒋介石的安全。而支持日本的何应钦则主张用武力对付张学良和杨虎城,他的真实意图让人怀疑。
在国民党内部,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张学良,但也有一些人支持他,比如刘湘。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谈判,蒋介石最终在1936年12月24日签署了停止内战的协议。两天后,张学良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。没想到,这一行动让他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,从大陆到台湾,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。
在张学良晚年的时候,他曾深情地说过:“在我心中,能让我敬佩的人不多,但周恩来却是其中之一。”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里,张学良都毫不掩饰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深深敬意。
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,他非常理解张学良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痛苦。
在东北军遇到困难的时候,红军全力以赴地给予了帮助。记得有一次,东北军的51军在山东与日军交战时,红军的彭雪枫将军带着部队及时赶到,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。
在物资供应上,共产党同样伸出援手。东北军的57军过大运河时,是共产党与当地百姓的良好关系,帮助他们借到了船只,并且为众多伤员提供了救治,确保了他们安全返回。
在提供情报方面,共产党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当得知东北军有需求时,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张经武司令员亲自出马,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。
对于想加入共产党的东北军将领,周恩来的态度非常清楚,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:热情接纳。其中包括吕正操、万毅、解方等将军,他们以前都是张学良的手下。这些将军决定加入共产党,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对他们的压迫和排斥。
2001年的一天,老将军张学良感觉身体不太舒服,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做了一个引起很大争议的决定:把所有的积蓄都捐给了海外的哥伦比亚大学,用来资助那里的中国研究。
这一决定在华人社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。很多人疑惑,作为中华儿女,他为何要把巨额财富捐给其他国家?但张将军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。他明白,自己的财产并非完全属于自己,而是与美国以及当地的金融界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这份财富的由来,和美国华尔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同时也离不开与宋家的紧密关系。在家族和自己的名声之间,张学良决定不让后代冒不必要的风险。有人建议他把这笔钱捐给故乡,张学良只是苦笑了一下。他知道,无论是捐给哪一方,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麻烦,尤其是在当时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情况下。
他不想让自己的选择变成加剧两岸分歧的原因。因此,他觉得把这笔钱交给一个中立的机构可能是最好的办法。在这场舆论风波里,人们对张学良的看法有好有坏。
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,也有人指责他太过于自负,忘记了对祖国的忠诚。然而,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,张学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坚持了自己的决定。他认为这既不是盲目选择,也不是错误的举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。
配资炒股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